跳至主要內容

Vite介绍

知识库编程技巧VUE应用VUE应用大约 7 分钟

1.1、什么是Vite

Vite是一种新型的前端构建工具,它能显著改善前端开发体验。

Vite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:

  1. dev server:利用浏览器的ESM能力来提供源文件,具有丰富的内置功能并具有高效的HMR
  2. 生产构建:生产环境利用Rollup来构建代码,提供指令用来优化构建过程

Vite作为一个基于浏览器原生ESM的构建工具,它省略了开发环境的打包过程,利用浏览器去解析imports,在服务端按需编译返回。同时,在开发环境拥有速度快到惊人的模块热更新,且热更新的速度不会随着模块增多而变慢。因此,使用Vite进行开发,至少会比Webpack快10倍左右。

1.2 、Vite的主要特性

  • Instant Server Start —— 即时服务启动
  • Lightning Fast HMR —— 闪电般快速的热更新
  • Rich Features —— 丰富的功能
  • Optimized Build —— 经过优化的构建
  • Universal Plugin Interface —— 通用的Plugin接口
  • Fully Typed APIs —— 类型齐全的API

1.3、 主流构建工具对比

构建工具指能自动对代码执行检验、转换、压缩等功能的工具。常见功能包括:代码转换、代码打包、代码压缩、HMR、代码检验。构建工具也随着前端技术的发展,从Browserify、Gulp到Parcel,从Webpack到Rollup,一直到最近比较火的面向非打包的Snowpack和Vite。

Browserify

  • 预编译模块化方案(文件打包工具)
  • Browserify基于流方式干净灵活
  • 遵循commonJS规范打包JS
  • 可引入插件打包CSS等其他资源(非原生能力)

Gulp

  • 基于流的自动化构建工具(工程化)
  • 配置复杂度高,偏向编程式,需要定义task处理构建
  • 支持监听读写文件
  • 可搭配Browserify等模块化工具来使用

Parcel

  • 极速打包(工程化:极速0配置)
  • 零配置,但造成了配置不灵活,内置常见场景的构建方案及其依赖,无需再次安装(babel等)
  • 以html入口,自动检测和打包依赖
  • 不支持SourceMap
  • 无法Tree-shaking

Webpack

  • 预编译模块化方案(工程化:大而全)
  • 通过配置文件达到一站式配置
  • loader进行资源转换,功能全面(css+js+icon+front)
  • 插件丰富,灵活扩展
  • 社群庞大
  • 大型项目构建慢

Rollup

  • 基于ES6打包(模块打包工具)
  • Tree-shaking
  • 打包文件小且干净,执行效率更高
  • 更专注于JS打包

Snowpack

  • 基于ESM运行时编译(工程化:ESM运行时)
  • 无需递归循环依赖组装依赖树
  • 默认输出单独的构建模块(未打包),可选择不同打包器(webpack、rollup等)

Vite

  • 基于ESM运行时打包
  • 借鉴了Snowpack
  • 生产环境使用Rollup,集成度更高,相比Snowpack支持多页面、库模式、动态导入自动polyfill等

1.4、 为什么要使用Vite

开发环境⚡️速度的提升

经过1.3节,我们简单对比了各打包工具之间的差异。可以看到使用JS开发的工具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启动开发服务器,且这个启动时间与代码量、代码复杂度正相关。即使使用HMR,文件修改后的效果也要几秒钟才能在浏览器中反应出来,代表如Webpack。那么Vite是如何解决如Webpack这样的构建工具一样,在复杂、多模块项目开发中启动慢、HMR慢的问题呢?

我们详细对比了开发环境中的Vite和Webpack,发现主要有如下不同:

WebpackVite
先打包生成bundle,再启动开发服务器先启动开发服务器,利用新一代浏览器的ESM能力,无需打包,直接请求所需模块并实时编译
HMR时需要把改动模块及相关依赖全部编译HMR时只需让浏览器重新请求该模块,同时利用浏览器的缓存(源码模块协商缓存,依赖模块强缓存)来优化请求
内存高效利用-

因此,针对开发环境中的启动慢问题,Vite开发环境冷启动无需打包,无需分析模块之间的依赖,同时也无需在启动开发服务器前进行编译,启动时还会使用esbuild来进行预构建。而Webpack 启动后会做一堆事情,经历一条很长的编译打包链条,从入口开始需要逐步经历语法解析、依赖收集、代码转译、打包合并、代码优化,最终将高版本的、离散的源码编译打包成低版本、高兼容性的产物代码,这可满满都是 CPU、IO 操作啊,在 Node 运行时下性能必然是有问题。

针对HMR慢,即使只有很小的改动,Webpack依然需要构建完整的模块依赖图,并根据依赖图来进行转换。而Vite利用了ESM和浏览器缓存技术,更新速度与项目复杂度无关。可以看到,如Snowpack、Vite这类面相非打包的构建工具,在开发环境启动时只需要启动两个Server,一个用于页面加载,一个用于HMR的Websocket。当浏览器发出原生的ESM请求,Server收到请求只需要编译当前文件后返回给浏览器,不需要管理依赖。

相比Webpack需要对entry、loader、plugin等进行诸多配置,Vite的使用可谓是相当简单了。只需执行初始化命令,就可以得到一个预设好的开发环境,开箱即获得一堆功能,包括:CSS预处理、html预处理、异步加载、分包、压缩、HMR等。他使用复杂度介于Parcel和Webpack的中间,只是暴露了极少数的配置项和plugin接口,既不会像Parcel一样配置不灵活,又不会像Webpack一样需要了解庞大的loader、plugin生态,灵活适中、复杂度适中。适合前端新手。

1.5、 Vite 开发环境 VS 生产环境

在1.3节主流工具对比时我们可以看到Vite的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。

开发环境不需要对所有资源打包,只是使用esbuild对依赖进行预构建,将CommonJS和UMD发布的依赖转换为浏览器支持的ESM,同时提高了后续页面的加载性能(lodash的请求)。Vite会将于构建的依赖缓存到node_modules/.vite目录下,它会根据几个源来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运行预构建,包括 packages.json中的dependencies列表、包管理器的lockfile、可能在vite.config.js相关字段中配置过的。只要三者之一发生改变,才会重新预构建。

同时,开发环境使用了浏览器缓存技术,解析后的依赖请求以http头的max-age=31536000,immutable强缓存,以提高页面性能。

在生产环境,由于嵌套导入会导致发送大量的网络请求,即使使用HTTP2.x(多路复用、首部压缩),在生产环境中发布未打包的ESM仍然性能低下。因此,对比在开发环境Vite使用esbuild来构建依赖,生产环境Vite则使用了更加成熟的Rollup来完成整个打包过程。因为esbuild虽然快,但针对应用级别的代码分割、CSS处理仍然不够稳定,同时也未能兼容一些未提供ESM的SDK。

为了在生产环境中获得最佳的加载性能,仍然需要对代码进行tree-shaking、懒加载以及chunk分割(以获得更好的缓存)。